天馬背工迷途致死案系列評論

(還沒整理完喔)

首先請看新聞報導

台東背工戒茂斯山失聯11天尋獲遺體 今由黑鷹吊掛下山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而這條戒茂斯山徑,在一個月前剛發生老外環保魔人拆塑膠布條(路標)的事件。

外籍山友拆布條引論戰 張景森也參戰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以下這五篇是我針對戒茂斯山徑,老外環保魔人拆塑膠布條(路標)事件,所做出的評論。

第一篇是拆路標事件第一時間的總評。

20220620評論環保魔人老外拆路標事件 (abnormalhiker.blogspot.com)

第二篇談到環保魔人的塑膠仇恨有矛盾的多重標準。

討厭塑膠的病 (abnormalhiker.blogspot.com)

第三篇講到社會大眾或說觀光客對於大自然的想像有矛盾的多重標準,卻還以道德者自居的問題。

他們熱愛的大自然不是真實的大自然 (abnormalhiker.blogspot.com)

第四篇講真正的環保觀念不應該是「無痕山林」這樣的謊言,而是成為一個負責的登山者,另外也闡述了以保育角度來看,登山活動應該要怎麼改變。

無痕山林的謊言/負責的登山客 (abnormalhiker.blogspot.com)

第五篇講到關於綁塑膠布條的技術,以及公共政策層面的期許。

綁塑膠布條的技術 (abnormalhiker.blogspot.com)

至於以登山者的角度,長遠來說該如何減少對於塑膠布條的依賴,請參閱後面關於如何避免迷途致死的文章。


7/15發生天馬背工迷途失蹤案。從7/20左右開始,各登山社團開始充斥著塑膠布條支持者的發文,一面倒地指責這位老外環保魔人是兇手。

我並不認同拆了這些塑膠布條,是導致天馬背工迷途致死的唯一原因,甚至我不認為那是主要原因,請記得迷途事件,並不一定都以死亡收場,迷途事件有機會被復原,致死必須要有更複雜的因子組合。以下這幾篇是我針對此議題的評論。

這個議題之所以難談,是因為除了傳統大家認為不能批評受害者,這位受害者還有多重的弱勢社會標籤,評論他這個迷途送命事件連帶會踩到很多其他的地雷,必須一個一個分開拆解。

第一篇談到這位背工的原住民血統,我得拆解的第一個成見是,原住民血統不代表他的登山能力不能被質疑。抱持這種成見反而可能害死人。

第二篇談到這位背工的工作,我得拆解的第二個成見是,山上的協作都是以勞力換取金錢的個體戶,實際上不是,這個產業早已經集團化,資本主義化,而這位背工是集團雇用的員工,他有老闆。他們企業服務的對象主要也是第一次上山旅遊的觀光客,並不是社會大眾想像的,有個「登山隊」欺壓了一個新手背工,讓他自己一個人下山。
在此文的後段,我點到了協作供餐產業集團化、資本主義化並且對登山文化產生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安全的容錯空間,登山的人越來越不在乎。

第三篇講到登山圈子比強比猛的次文化之下,很多安全相關的教條被忽略。沒死人的時候,這些草率的行為都還會被拿來吹噓自己很厲害。

第四篇談到這位背工的「一個人下山」,究竟是不是真正造成他喪命的原因。我們先談社會大眾對於獨攀的污名化問題,接著談到如何進行所謂「好的獨攀」,最後剖析這位背工的「一個人下山」,在什麼條件下具有正當性。並且也剖析雪羊所寫的〈我不願讓你一個人〉,可能造成那些錯誤認知。

第五篇總結。整體而言,我認為這是一個社會成見與登山圈/協作產業次文化所共同醞釀的悲劇,原住民背工或協作,對於登山安全保護相關的裝備使用議題太過忽視,而這是一個職場安全問題。

接下來有三個方向的延伸探討。

首先,以一個登山者的角度,你該怎麼學習,避免成為迷途致死或失蹤事件的受害者?這篇教學文著重的是「心法」,原理和觀念的部分。

或者也可以參考〈迷途啟示錄〉後半段提到的迷途應對處理方式。

另一個角度來看,堅持依賴塑膠布條是某些登山者的一個壞習慣,這樣並不會降低自己迷途的風險,也不會增強處理迷途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延伸探討,是在於公共政策層面,政府可以做什麼去降低迷途致死的數字?

首先我們談到2022年初發動的〈迷途啟示錄〉轉載計畫,以及後續效應的評估分析。

這一篇談到中等經驗的登山者,在深遠山域迷途導致長期搜山,是消防想要發動登山活動管理的最重要因素。而現在有可能透過定期發動〈迷途啟示錄〉這類的轉載計畫,降低搜山勤務量,因而讓消防單位有意願去修正不合理的「山域活動管理自治條例」。

但我們能就此把山域事故死亡人數降低到零嗎?不可能,除了意外還有更不可能解決的人性問題。我們還是必須學習與死亡的威脅共存,也習慣定期做宣導轉載。

第三個延伸探討,是在於公共政策層面,政府可以做什麼去改革協作相關產業?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