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什麼要一個人下山?協作供餐產業的現實樣貌以及其影響之評論
天馬背工迷途送命這個案子,大家都把焦點放在拆路標,有團友提出質疑,這是否會轉移焦點,是誰的操作,動機是什麼?
首先,我不認為這可以操作,我也看到很多獨立的評論提到相同的關聯問題,只是他們用詞很精確,不會有「兇手」那類的超高強度指控。
但討論集中在路標,因此轉移焦點,誰會從此獲益?答案確實很明顯,沒什麼好爭的,就是他的雇主,供餐產業的老闆。
上下班的路上出事,不就是勞保給付的問題嗎?這當然要談到雇主啊!
很少人注意到一個基本問題,這個年輕弟弟為什麼要一個人下山?要知道答案,你得先瞭解他的工作。
我看到有人在講,他先前是當廚師,後來覺得賺得少,想轉當背工。他轉背工沒做多久就出事了。
我也不知道他這個廚師的工作是在哪裡,不過,現在台灣的山上確實有廚師這個工作喔。
山友通常以為每個在山上工作服務登山隊伍的人,都是「協作」,一天都拿五千,其實不是那樣的。
山友通稱的協作,仔細去看是兩個不同的產業模式,只是山友接觸的所謂老闆,通常是同一個,因此就發生混淆。
「協作」,原始的意義是有個人來協助你的登山隊伍運作,他會跟著你的隊伍一起行動,他可能幫忙背幫忙煮,也幫忙一些安全有關的事情。
「供餐」,是定點提供用膳還有裝備租借服務,他不跟著你的隊伍一起行動。
而「供餐」這個產業,會僱用廚師還有「背工」,你雖然會在山上遇到他們,但其實他們不是「協作」。
「背工」不用跟隊伍走,不用幫忙煮,所以同樣的重量,他會拿到的錢比「協作」少。
「協作」是跟著隊伍的活動一天一天算錢,而「背工」是用重量和地點算錢的,如果下山太慢,那就是虧到自己的錢。
所以背工不能跟別人一起走,要自己一個人先衝下山。這弟弟就這樣做,但不幸地,他沒活著回家。
雖然不一定有關,但順道一提,山上的廚師每天拿到的錢,比協作或是背工都少,少很多。協作一天拿到的理論上是五千,而廚師可能是一半附近。
你當然可以說廚師的工作比較輕鬆,但是,他能工作八小時之後下班回家嗎?
這些薪資計算方式是否公平,我只能說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但現實來說,廚師還有背工拿多少,還是產業的老闆說了算,因為現在這個產業已經整併到大老闆沒幾個了。
而你以為「協作」的老闆是做佛心的,收到的錢都給了「協作」,實際上不是這樣,請記得那是一塊招牌兩種產業模式。
「協作」的老闆怎麼賺錢?首先講裝備租借,就是投入資本買好,用桶子違法堆置在山上國有林地,沒有付租金,到裝備成本攤提之後就是純賺錢了。
接著談到供餐,他攬客,他買食材,他找人處理運輸跟炊煮,這就是開餐廳,但這餐廳沒有房租水電。他賺到的就是所有的價差。而那些鍋爐瓦斯,現在也都是違法堆置在山上。
本質上,「協作」的老闆,他所操作的供餐產業,就是資本主義的玩法,一點都不「原住民傳統」。
而這裡面有個投機的部分,就是政府不管理,甚至像我先前講過的,有些官員就是暗地談了個交易,有些雜事可以丟給他們幫忙處理,而供餐產業換到了來去自如,不受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每日名額限制。
不管這個年輕人原本的廚師工作是在哪裡,想轉背工,一定是覺得工作的CP比較好囉。而他應該也有想過,自己會煮,未來也能當一天五千的「協作」。
但要成為「協作」,基本上是一定要先有當「背工」的能力的。
背工,就是要一個人自己下山,所以這確實是他應該要有的工作能力。
當然他的雇主可以說,走丟了這是他自己能力不足。
或者這個雇主也可以主張,他們之間沒有雇用關係。
我知道,家屬最後可能會發現很難跟雇主要求什麼,我也幫不了任何事,這問題得找律師和法官。(還有,勞保確實也有相關。)
以上先把背景知識講清楚,後面再來評論協作相關產業的問題。
關於協作這件事,一開始我是正面觀感,它就是勞力換錢嘛,理論上要再加上一些對於隊伍管理的專業。
但幾年過去了,我才理解到,人性的貪婪,又把好好一件事給玩殘了。
第一個問題先講資本主義化。
怎麼會從單打獨鬥的協作,發展出供餐產業,確實也是因為單打獨鬥的協作常常會忘記準時上工,或者沒有把工作做好。
前陣子不就有人在抱怨山上過夜的時候,物資沒有到?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當成同一個隊伍在管理啊,那個「協作」是假的,他們把自己定位在「背工」。
一開始,協作產業之所以集團化,資本主義化,就是需要有人可以當「備份」,處理那些忘記上工,沒辦法上工的狀況。
這就好像工頭得到到處找人組成工班一樣。
而伴隨著資本主義化,就有勞資關係,就有剝削問題。
協作產業的勞資關係有點奧妙,請記得我一再強調的,他是一塊招牌兩種模式。
他在「協作」的形式之下,是純仲介,確實不像是雇用關係。
但是在「供餐」的形式,他就是野戰餐廳,那關係確實應該是雇用,只不過因為整個運作就是很像臨時工,要辦勞健保很麻煩,大多數老闆都會當作不知道。
天馬有用公司的型態去幫他辦勞健保嗎?這是一個問題。而如果沒有辦,那確實是一種剝削,公司本來就要付這個費用。
現在這個年輕人的有保險與否,差異是上百萬的。
資本主義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會壓制弱勢,就像計程車產業也會大者恆大,到最後司機都得繳每個月幾千塊。
協作產業未來會不會也開始有高額抽傭,這有待觀察。
總之,這個產業早就跟很多人一開始以為的「協助弱勢原住民,給他們工作」不同了,它已經越來越資本主義化,但政府卻還沒有面對它管理它。
但我個人其實還是比較希望它能維持在一開始的型態,讓更多工作性質像是小農的,能在閒暇時候參與,不需要靠行被抽傭。
這要怎麼改變?首先政府得做出培訓的機制,還有免費仲介的平台,培訓就得包含如何配合登山隊伍運作,教他如何拒絕雇主不當要求,還有制式契約,最後也包含像這位迷途喪命的年輕人所欠缺的手機離線地圖軟體的使用能力。
而免費仲介平台,確實就是跟供餐產業這些大老闆們搶生意,但該不該做?應該啊!如果本意是要幫助每個願意回鄉發展的原住民青年,你本來就該壓制這種資本主義集團化的狀況。
再來第二個問題,其實是最嚴重的,協作相關產業原本應該是協助登山活動發展,但實際上它卻已經快要把登山隊伍安全的觀念整個摧毀。因為人性的貪。
很抱歉,這段我要講的貪是消費者,也就是廣大的山友們,你我的貪。
我先講一個觀念,登山隊伍需要有容錯空間。
早年因為沒有行動通訊,登山隊伍出去,就是自給自足的,自保的一個小群體。這樣的小群體要能穩定運作,必須要有容錯空間。A忘記帶食具,B借他杯子,C借他筷子。
或者你要講專業的例子,張元植跟台灣機器在針山攀登叫救援的檢討報告,就有講到這觀念,小隊伍繩子帶得少,容錯空間就小,下個雨岩壁濕滑就不能自己解決了。
組成隊伍,本意就是要擴大容錯空間,讓大家都更安全。
我的登山隊伍本來就可以自給自足了,我們再一起出錢雇用一個登山相關能力很好的「協作」,我隊伍的容錯空間更大,更安全,這樣不是很棒嗎?
但實際上,人性的貪婪,卻是找盡各種方法,讓登山隊伍的容錯空間越來越小。
登山隊伍安全自給自足的概念,先是被行動通訊打破,有問題,打給消防,叫直升機。那我的隊伍弱一點,容錯空間小一點,沒差啊!那我自己一個人去走,沒差啊!
貪婪,想要成本外部化,安全的成本外部化丟給消防,所以不需要預留更多容錯空間,有問題就電話打出去說我要搭直升機。
登山隊伍安全自給自足的概念,接著被協作產業再毀壞一次,有問題,找協作,那我的隊伍弱一點,容錯空間小一點,沒差啊!七十歲阿公走不動,沒差啊!
貪婪,安全的成本最小化,不要練身體,花錢買協作,壓榨他,所以不需要預留更多容錯空間,有問題就叫他解決,同價錢。
最後,供餐產業出現,安全的成本直接忘記,身上不用背睡袋,也不用帶食物,也不用多花錢讓人陪著走,只是背個小包包逛公園而已,好輕鬆。
有問題,找供餐的服務人員,找消防。
這是不是問題?是,很大的問題,但是所有人都抽鴉片抽到忘記自己是誰了。
怎麼解決?
第一,供餐應該是只有被規畫好的超級大眾化路線,像是排雲和天池,才能這樣讓觀光客只背個小背包就上山逛公園。你怎麼讓他變成到處開野戰餐廳,這是政府管理單位的失職啊!
未來就是那幾個大眾化服務型態的山屋,才可以有供餐服務,而且應該要在標案的管理之下,把廚餘排遺這些問題也弄好,有運補線把它運到山下處理。對應的登山路線,設施跟指示也要弄到很高的標準。
為什麼應該縮限供餐業者的服務區域?首先是要避免只背個小背包就上山逛公園的觀光客,擴散到太大的區域,造成搜救的困擾,再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考量是,供餐業者其實會排擠獨立協作的存活空間。
獨立協作沒有國家公園的暗盤,他們只能主張是原住民不能被管,這樣才容易處理生態保護區入園申請的問題。但就算入園不受限制,他們還是不像供餐業者能偷堆鍋爐瓦斯,也不能出租睡袋帳篷,因此背負的重量得增加,還是居於弱勢。這是一個長久被忽略的問題——產業內部的公平性,資本主義的惡劣面。而國家公園居然當起幫兇,去跟供餐業者形成暗盤交易,優待供餐業者的違法倉儲,連租金也沒收,這真的很糟糕。
第二,除了這幾個選定山屋之外,其他地方就是回到原始「協作」的意義,「協作」就是隊伍的一部分,要幫他申請入園許可,要幫他保險。「協作」不可以脫隊。甚至,他受傷了,出狀況了,你隊伍其他人就要幫忙揹,幫忙照顧他,因為你們是一支隊伍,完整的隊伍。
如果這個背工弟弟是跟著登山隊伍走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我不知道。但如果我在那樣的隊伍裡,我會記得協作也是我隊伍的成員之一,不能讓他走丟,就算是原住民也一樣,他要離開隊伍,我得要知道。
現在這種一堆沒能力照顧自己的觀光客,找了協作,或甚至只是訂了供餐,就跑上山去觀光的模式,就是這個社會在批判的,濫用社會搜救資源的最根本,完全沒有安全容錯空間,一切都想外部化丟給消防去承擔。
國家想要登山活動變成這樣嗎?一堆不負責只想成本外部化的觀光客滿山亂逛?
一堆人找了個協作,以為全隊的安全都是他的事,自己什麼都不用擔心,但協作收一天五千的工作範圍有包含照顧全隊的性命嗎?最後協作被壓垮了,全隊就等死,這樣的零容錯空間,是對的嗎?
當然最後還是要回到登山文化的重建。
但是,如果沒有把供餐和協作產業導回正軌,民眾的投機心態不可能改變,登山文化就不可能回到自我負責,大家都知道要努力最大化自己安全的容錯空間。
終歸還是要看政府有沒有覺悟,有沒有動作。
但你看看現在這些官員那副德性,供餐業者帳篷直接搭了就不收了,他就是吃定你這些官員沒膽來管啊。
台灣的登山文化有機會從加護病房救回來嗎?真的不樂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