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迷途致死或失蹤的高風險客群與如何解決問題

不好意思沒事先告知,2022年初的時候,請大家轉發過一篇〈迷途啟示錄〉,那其實是一個安排過的社會實驗。

因為對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的抗爭,我注意到消防的山難統計數據,事故數之中,最大比例38%是迷途,而每年平均有5個人沒有回家。

粗估,山上每年平均有十幾個迷途致死或失蹤的案例。

參與過搜救之後,我明瞭,迷途後越會動的,越難被找到。真的體能不佳的觀光客,他反而不會走到沒有信號的地方,也會很乖地停留原地等候,因此容易救。

長期分析個案,可以發現迷途致死或失蹤典型的受害者樣貌,是體能不錯,經驗中等,膽子大的男性。年長和女性也是有,而普遍來說,體能一樣比一般觀光客好很多。

現在我們知道受害者的大致樣貌,也知道人數,但是,台灣最麻煩的問題是對於登山活動的人次與活躍人口樣貌,完全沒有可以用的統計數據。

因此,我設計了這個實驗。

透過山友社群網路,轉發一篇網頁文章,也就是〈迷途啟示錄〉,而在後台,我們看到這篇文章有三萬個閱覽。

社群網路很大的問題是,他的分享和瀏覽統計是很灌水的,而像是Line更是難以納入統計,可是有些活躍山友只用Line。

所以在這個轉發計畫的開端,我有特別強調希望大家要幫忙轉發到Line群組裡面。

為什麼我們知道三萬個閱覽是真實的?有幾個可以交叉驗證的數據。

第一是臉書登山社團的活躍人數,就是幾萬人等級,扣除看熱鬧的還有機器人帳號,推估台灣的經常性活躍山友,本來就是略高於一萬人這樣的數量級而已。

第二是山區的保護區入園許可,扣除掉大眾化觀光客種多的區域,本來也就只有一年幾萬人次的胃納。一萬出頭的常客,剛好對應這個人流量。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三萬個瀏覽,差不多就已經涵蓋了我設定的實驗主群體,迷途致死或失蹤典型的受害者樣貌。

再重複一次,體能不錯,經驗中等,膽子大的男性。年長和女性也是有,而普遍來說,體能一樣比一般觀光客好很多。

或者更進一步來說,他們在體能以及跟著隊伍走的跟路能力都算是中等,在山裡面活動已經有了足夠的安全感,甚至已經開始嘗試自己一個人走,但整體的能力卻又不到可以帶隊,也沒有學習離線地圖的使用,這個階段的登山者,迷途致死或是永遠失蹤的可能性是最高的。

〈迷途啟示錄〉產生了什麼效果?我追蹤了這半年內的迷途致死與失蹤案例,有蔡進國副總、採箭竹筍貼補家用的阿姨還有太平山莊的遊客,這三位比較特殊都不算是登山常客。

到現在2022年7月才出現馬崙山還有天馬背工這兩個案子,他們就比較接近迷途致死或失蹤典型的受害者樣貌了。

所以,我們現在有個不精確的母體數字,三萬人,其實這是高估,因為三萬個閱覽當中會有重複的,資深而熟悉「手機GPS加上離線地圖APP使用」的等等。

而如果沒有這個實驗,半年平均應該要有接近十個迷途致死或失蹤典型案例。

所以,粗估這個典型受害者樣貌群體的死亡率是,每年千分之一,這個數量級,不是萬分之一。

這不是危言聳聽,千分之一甚至可能是低估。

如何降低山域事故之中,最可能透過教育去解決的迷途問題?其實就是要針對這個迷途致死或失蹤典型的受害者樣貌,去加強宣導「手機GPS加上離線地圖APP使用」。

但迷途致死或失蹤典型的受害者,他們在哪裡,有多少人?

其實他們大多都在這些山友社群網路裡面,人數應該頂多也就一萬,只是會來來去去,這陣子常爬,膩了就退出。

因此,做單獨一次的轉載宣導,總是有漏網之魚,像是馬崙山還有天馬背工這兩個案子。

最簡單的解決方式,也沒什麼成本,就是定期做山友社群網路的宣導,用最近的案例,提醒大家要注意,要學習「手機GPS加上離線地圖APP使用」。

說真的,長期看數據和案例就知道,天馬背工迷途致死案,一個人下山並不是關鍵,而是他的準備不足,路標被拆更不是重點啦。而從公眾或政策面來看,要從根本解決,就是得定期針對高風險族群做案例恐嚇式的宣導啊。

有了〈迷途啟示錄〉做為參考,歡迎有意願幫忙的山友參與改寫案例,再定期發起宣導。這個實驗已經有了好的結果,我想我可以離手去做別的事情了。

延伸閱讀

千分之一與不願改變的

跟路與離線地圖不是二選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