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路與離線地圖不是二選一

我是很刻意不想講「環保魔人老外拆路標」vs「天馬背工迷途致死」有沒有相關這一題,因為你要把一個一般人以為的是非題,拉回去發展論述,真的很難。

但是看到自組的湧哥也那麼努力,好吧,我也來跟著講一些。

圖像辨識

我最近跟著學長在找古道。

古道一百多年前剛開好的時候,是接近兩公尺寬的,相對平坦的路,很好走。

但是山坡會崩,所以這段很平的,橫的山腰路,在一百年多後,他上面就會堆了不定量的土堆,然後也長出各種植物。

找古道的難,就在於,你怎麼在一百年後,沒有把這些土堆挖掉,沒有把上面的草木砍掉,卻一眼看出他原本的樣子是一條接近兩公尺寬的路!

其實我的方法,就是要找山坡上面,一段比較平的地方,然後這平的地方會連起來,那就是路。但是,多寬叫做「一段比較平的地方」?然後連起來,這有360度的選擇啊!

我沒辦法告訴你該怎麼判斷。因為這是一個「圖像辨識」,我腦子裡有大量的,山裡面的走路時所看到的影像,交叉比對之下,我在一瞬間就會決定誰跟誰連起來。然後我就會往那邊走,這就是我認定的古道路線。

「路感」、「觀察」與「跟路」

這種感覺,叫做「路感」

先來臭屁一下。那天被學長稱讚了一下說我「路感」很好,有抓到地籍圖上面的路線,小弟真的覺得,心花綻放,被學長稱讚好爽。

其實,爬山的老鳥嚮導,通常都有不錯的「路感」,原住民獵人也是。這關鍵是,他們腦子裡的圖像資料庫比較大。

一般人,可能要看到柏油、水泥和階梯才會覺得那是路,他們不是沒有「路感」,只是他們沒有山上的那種「路感」,因為他山爬得少,腦子裡的資料庫太少那種影像。

可是登山老鳥,他實在看過太多路被各種草木土堆蓋起來,藏起來的樣子,他就是有本事在腦子裡把那些東西抹掉,一眼看穿原本得乾淨的路線在哪裡。

這沒辦法,就是只能練習,然後累積,就會從新手變成老鳥。

當然還有一個重點,你體力要好,才會一邊走路一邊不斷地「觀察」,才會有能量餵進大腦,去思考。

有好的「路感」,山上的「路感」,就會「跟路」

「路的選擇」、「地圖」與「定位」

不過,到處都可以是路,你第一個走過去,那也是路,而你到底要走哪一條路?就算會「跟路」,你還是得要做出「路的選擇」啊!

關鍵是,你知不知道你要去哪裡?

你要去的是一個其他人去過的地方,那就有「地圖」,你們可以利用「地圖」來溝通,他去過這裡,而我也是要去這裡。

但是有了「地圖」,第一個問題是,你現在在「地圖」上面哪裡,第二個問題是「你要去的地方」在「地圖」上面的哪裡,第三個問題是,這中間有沒有所謂的路?

在山上,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其實是最難的。這件事我們叫它「定位」,你現在在地圖上面哪裡?

以前,GPS不普及的時候,老登山嚮導只要有一個指北針,他就有辦法「定位」,這個技術現在沒什麼用了,可是當年,他是登山嚮導的絕招,其實真正好的登山嚮導不是有體能就好,他也要有腦。

好了,好漢不提當年勇,如果你真的對這套指北針搭配等高線地圖定位的技術有興趣,可以找我學。

但我先聲明,現在這真的很少用,我自己也是這樣。現在用GPS,「定位」又快又準,我真的不需要在休閒活動裡面燒腦。

而原住民沒有現代的等高線地圖,他們是在腦子裡有個地標的網路圖,用口述和帶去現場走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其實也是地圖,但跟現代的等高線地圖不一樣。

他們腦子裡也要記得大量的地標。不過這一套,現在也差不多是失傳了,所以我才會說,原住民也應該要學著用GPS。

安裝離線地圖APP一鍵下載魯地圖

你的手機上面通常都有GPS,可以「定位」,如果你裝了「綠野遊蹤」、「蛙弟」或是「山林日誌」這些「離線登山地圖」的APP,你都可以「一鍵下載」「魯地圖」

打開APP,你應該要看得到你自己現在在「魯地圖」上面的哪裡。所以第一個問題解決了。

但是,第二個問題,你要去的地方在地圖上面的哪裡?你也得知道啊。簡單,手指縮放滑動。

找到了,再來,第三個問題是,這中間有沒有所謂的路?

「魯地圖」的好,就在這上面畫了很多山徑,但是你也別太依賴它喔,有時候山徑會被大自然回收,你還是得在上山前做好功課,先查一下最近有沒有人走過。

GPS有誤差

很多人會有個誤解,以為GPS是萬能的,其實不對,它還是有誤差。不管是一般的五公尺,或是新的科技想達成一公尺,或是他飄走到一百公尺,請問你的腳掌有那麼大嗎?

你是人,你的腳掌只有十公分寬,你不是一台兩公尺寬的汽車,所以,GPS只能跟你說,你現在的位置,差不多就在路的附近。

路感跟離線地圖APP要交叉搭配

可是,這個差不多,其實可能差很多,你從樹的左邊跟右邊,可能就是跟到兩條不同的路。

或者,樹的另一邊,就是沒有路。

GPS有誤差,而且「路感跟離線地圖APP要交叉搭配」,只靠其中一個,你會走錯路,或是找不到路。

但是,你不會一直看著手機螢幕走,你得看路面才不會跌倒。而手機也可能沒電。

手機沒電?搞定它

當然你應該要記得帶行動電源還有充電線,但是萬一你是自己一個人,手機被水沾到沒辦法充電,總之你還是有可能遇到手機壞掉啊,怎麼辦?

可以多帶一隻。

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出門前把它看一次,把地圖背起來。我的習慣是都會這樣做,我知道很難,但你應該要學著做到這樣。

然後,手機沒電了或是壞了,你還是有跟路的能力對吧,可是你現在的問題是,萬一你跟到的路,不是帶去你要去的地方呢?

一連串的人為痕跡

在此我要特別提醒你,山上不是只有人走的路,也有動物走的路,而動物走的路,牠去的地方,可能就是沒人去過的荒野大自然,你跟著走,最後你就會迷途,沒被其他人找到,可能就會掛在山裡。

這時候,只靠「路感」,你反而可能送命。

所以,你應該要注意「觀察」,路的旁邊有沒有「人為痕跡」。人在走的路,一定是用工具在修整草木的,所以有刀痕。

山友習慣綁在樹上的塑膠路標(終於出現了),其實也就是一種「人為痕跡」,垃圾像是糖果包裝袋,也是一種「人為痕跡」。

迷途,怎麼辦

如果你看得到「一連串的人為痕跡」,你跟到的應該就是人走出來的路,而如果這「一連串的人為痕跡」停了,或是根本沒有「人為痕跡」,唉呦,你可能就迷途了,迷失在大自然裡面了。

這時候給你的建議就是,不要亂動,等人來救你。因為你動的方向是隨機的,搜救人員要找你的範圍,會是你移動距離的平方,一個圓,你越會亂動,就越難被找到。

他做錯了什麼

我實在不想批評受害者,但是為了你,我再破例做一次。

這個天馬的背工弟弟,他的問題就是,體能太好,迷途了之後動了太遠,「路感」有,但不知道要看「一連串的人為痕跡」,他對於這條路線沒有熟悉到好像已經把地圖背起來,而且,沒有用「手機的離線地圖APP」。

老外拆了路標,所有人都迷路嗎?不見得,路感好加上知道要看「一連串的人為痕跡」,很熟悉這條路,或者會用手機的離線地圖APP,都可能不受影響。

沒有塑膠路標,還是有砍痕,還是有垃圾,這些都是「人為痕跡」,重點是,你要有「危機意識」,你要會去「觀察」。

千分之一的可怕事實

我是不太想改寫他的故事重發〈迷途啟示錄〉,不過我可以告訴你一個可怕的事情,年初我發〈迷途啟示錄〉之後,有大概三萬人看,而這半年內,真的沒有「登山常客」的迷途致死事件。

我能影響的讀者,通常是比較熱衷於登山的人。可怕的事實來了,如果我沒有發這篇〈迷途啟示錄〉,應該會是正常平均值,半年大約會有10個人迷途致死或是失蹤。

三萬人中間,每半年要死掉10個人,雖然這樣推論有些問題,但評估一年有千分之一左右的陣亡率,你說這活動風險是不是有點高?

所以,不要鐵齒了,你路感好是不夠的,你會看路標是不夠的,你會罵人家老外拆路標是不夠的,麻煩你,學著用手機的離線地圖APP。

跟路的「路感」,還有「使用手機的離線地圖APP」這兩種技能,沒有誰比較重要的問題,兩個都要會。但是跟路的「路感」,要時間培養,沒辦法速成。而「使用手機的離線地圖APP」這個技能,反而比較好上手。

路感不好,就是常常找不到路,有路標,布條,路條,有時也幫不上什麼,但是只要會「使用手機的離線地圖APP」,不會迷途到太遠的地方,通常還可以被救回來。

但不會用手機的離線地圖APP,只會跟路標,布條,路條,你卻可能有千分之一的,一年內的喪命率!

還不趕快拿起手機好好學?

不然你就來跟我學用指北針等高線地圖定位啊,你跟我一樣出門前看一次地圖加減背啊,跟你保證,沒有比較簡單啦,手機的離線地圖APP讓你一小時得人家幾十年功力,已經是最好學最容易的了。

生命可貴,千分之一耶,不要找自己麻煩OK?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