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攀,行不行

關於獨攀,有一件事,說出來實在很政治不正確,但是它就是存在。

確實是要看人來講這件事的,而且是看他的能力,特別是帶領登山隊伍能力,統籌全局的能力。

當我維護獨攀這件事,說不應該被汙名化,我的意思是,我不想說謊,我知道,我認識很多人都獨攀,而且我不覺得有問題。

但有些人沒有那個能力,堅持要獨攀,我表面上不說什麼,心裡面卻是不贊成的。

對,其實還是雙重標準,只是我沒有說出來,也不會說出來。但這是有原因的。


獨攀的基本特質不是「一個人」,而是,它是「一支登山隊伍的特殊狀況,全隊就只有一個人」,這個人他同時是領隊也是隊員。

我希望你注意到的重點是,帶隊。就算獨攀,這還是一個領隊在帶隊。

所有好的領隊,都應該要具有獨攀(那條路線)的能力。不然他怎麼去處理隊伍裡面的狀況,他怎麼去探路,他怎麼去找人?他就是應該要游刃有餘才能照顧其他人啊。

你不應該把重點放在隊伍有幾個人,應該要想的問題是隊伍成員的登山能力,尤其是那些帶頭的。七個小矮人,並不能變成一個白雪公主。七個肉腳在一起,不會變成一個絕世高手。

去搜救的時候,帶隊官不是也一句話,你們兩個往這邊去看一下,我自己去看那邊。齁帶隊官你獨攀喔。

不要說謊了,這些帶隊的人,有沒有90%都獨攀過?你有這個能力,為什麼不用?簡單的路線可以,比較難的,不行嗎?可以啊,只是要多小心而已啊。

探勘的,甚至帶一點攀岩的,都一樣啊。探路十分鐘跟走幾天,就是看準備,看風險啊。

比較認真的登山教育,甚至應該在風險可管控的情況下,給學員進行一些獨攀的訓練,強化他獨立不依賴,冷靜面對各種狀況的心理素質。

對,好的登山帶隊者,是需要經過獨攀的訓練,才更有能力一肩扛起整支隊伍的決策壓力。

當我們說不要獨攀的時候,其實就是說,你沒有這個能力一個人去面對這條路線。

這很主觀也很傷人,但他就是真實存在的一個問題。

我自己帶隊,有些人我看了就知道他的能耐,我絕對不會跟他說這句話。

但有些人呢,我不批評他獨攀,我只是「盡力當一個好人」,不要去傷害他。

不過呢,到處在網路上批評人家獨攀不應該,這種行為,我真的會覺得,你確定自己有帶隊上山的能力吧,你可以帶什麼樣的隊伍呢?

登山能力不強的任何市民,說要去獨攀台北市的象山,就是爬樓梯而已啊,這樣你也說人家獨攀不應該嗎?很奇怪吧。

要批評別人獨攀不應該,你得同時大略知道那個人的登山能力,也要知道那條路線需要怎樣的登山能力,也就是它的難度。台灣山區路線那麼多,這需要有登山專業,絕對不是一般市民大眾的能力。但是,我們的市民大眾,根本沒有帶隊上山的能力,根本看不出路線難度,卻很愛批評其他人獨攀。

你知道,帶登山隊能力越好的人,越不喜歡批評獨攀啊!因為他們不想做心口不一的兩面人,而他們也知道,有獨攀經驗的,往往是更好的登山領隊,更值得尊敬。

而你要基於什麼樣的登山帶隊能力程度,去批評別人全部都不該獨攀呢?

那天我戳了一下,問說為什麼「協作」獨攀就沒人質疑,有一部分也是基於這個感慨。齁,掛上「協作」兩個字就等於一個好領隊,可是很多所謂「協作」,根本是只負責背東西的「背工」,而帶隊跟背東西還是兩件事吧,這些批判獨攀的人,到底有沒有搞懂核心問題在哪裡啊。

看到登山者獨攀就狂罵,看到「協作」被隊伍丟包在山上,強制獨攀,還遲歸,大家卻覺得沒問題?沾到原住民血統什麼都不用學就會帶登山隊伍了,甚至就是不會死的超人,是嗎?

好吧,大家可以把上面我說的當成愚人節笑話,會比較不傷人一點。

(註: 以上是20220401愚人節當天在臉書發表的,但這個版本有小幅增添與改寫。)

如果我們能停止對於獨攀的污名化,接下來,我想好好地談一下,什麼是一個好的獨攀行為。

我們在教學上,說登山要做好功課,是三個準備——知識的準備、體能的準備以及裝備的準備。準備一支登山隊伍,其實是一個「精算」。你要算好行程裡面會遇到的各種事,然後盤算所需要的資源,包含正常的消耗,以及對付意外狀況的需求。

有兩種狀況會讓人理性地選擇獨攀。

第一是你覺得一個人,這整個風險可以接受,多一個隊友能幫助的並不多。比方說去爬台北市的象山,多一個人其實對於安全的幫助並不大。

第二是你覺得一個人,這整個風險反而比較低,多一個登山能力比較差的隊友,反而可能更不安全。這也就是山友常常講的例子,一個老鳥帶了兩個菜鳥走很難的路線,可能比老鳥自己去獨攀還更危險。當然這種狀況的獨攀,風險還是要評估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所以我們看到了真正的重點,獨攀適當與否,跟人的登山能力以及登山前的準備有關。獨攀沒有絕對的對錯,就是要看風險的管控,還有發生問題之後的容錯空間有多大。比方說在象山這邊人來人往,獨攀的容錯空間很大,但是在深遠的山區,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而獨攀的訓練,確實可以幫助登山者面對迷途狀況的處置。因為,從一開始就打算一個人,他面對迷途的狀況,心情會比較平穩;而跟著一群人走,卻突然變成一個人的,那種心理的衝擊與慌張,反而很容易讓人做出一些愚蠢的事。

因此,我對於雪羊鐵口直斷說天馬背工迷途致死事件,是因為「讓新手背工一個人下山的惡質文化」所造成的,頗不以為然。

關鍵其實是在於這個背工的登山能力以及登山前的準備,並不是「一個人」這件事。你要刻意強調他是個新手,那我也只會追問他師父是誰,你們教了他什麼,但我不會說他絕對不能「一個人」。

先前講過,一個人去爬台北市的象山,沒什麼好質疑的,在象山那種地方,你會說新手背工不能一個人下山?

對嘛,要看地方看路線,而每一條路線又對應不同的準備。如果這個背工的準備,包含知識的準備、體能的準備以及裝備的準備都是充足的,都已經讓風險係數降到夠低可以接受了,那為什麼他不能自己一個人從戒茂斯路線下山?

關鍵真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他的準備,其他所謂的前輩,到底帶著他做了什麼準備,教了他什麼?他知道身上該要帶什麼保命的東西嗎?他到底有沒有帶保暖衣物?他到底有沒有摸黑下山的準備例如頭燈?他對這條路線還不夠熟悉,那他知道可以用離線地圖在迷途之後自救嗎?他到底有沒有帶手機,為什麼失蹤後整個搜救過程沒人講到電信定位這件事?而這手機有找到嗎,還是噴掉了?

現在我只知道他揹了一個空的鋁背架,拿了一瓶水下山,但他最起碼有用一個塑膠袋把保暖衣物、頭燈和手機帶著,綁在鋁架上面嗎?萬一沒有的話,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而他到底是幾點下山的?預估從正確路線走叉的時候是幾點?下到溪邊受困,或甚至遇難的時候,是不是根本已經天黑了?他到底有沒有攜帶頭燈?

也許,在背工的次文化裡面,帶太多保命類型的東西,或使用離線地圖,都是很娘娘腔的弱咖?

我們現在這樣,一面倒地歸咎於路標被拆,接著又歸咎於他「一個人下山」,這樣的檢討層次,真的還是太淺薄了。

其實我跟雪羊針對登山教學談過獨攀這個議題,他應該很清楚反對獨攀的那派,就是利用話術在混淆視聽,因為大多數人聽不懂複雜議題,期待是非二元的世界,而他們看到在山上出事的人最後通常是一個人,因此你很容易就可以利用話術,引導他,告訴他錯誤就是一個人爬山,獨攀就是找死。

社會大眾很容易被這種話術帶著走。

雪羊用五月天的名曲「不願讓你一個人」當標題去處理這個議題,我非常不認同。但我可以分析出他這樣做可以帶來的所謂好處:第一可以滿足文青族群的想像,第二閃躲了批評受害者的禁忌,也剛好對雇用這個背工的天馬商團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第三可以滿足社會大眾對於獨攀的污名化,這樣讓社會大眾看得懂又有共鳴,其實是很討好群眾的做法。

而或許雪羊並不是要討好群眾,他也很清楚知道獨攀不該被汙名化,但他真的寫壞了這個題目,下了一個超容易歪樓的標題。就算他內文有稍微修正,對於「一個人」的條件也加上了「新手背工」四個字,但社會大眾還是只看到「一個人下山的惡質文化」,實際上從讀者的反應來看,歪樓的人還真的不少。

除了社會大眾的歪樓,又變成反對「一個人」,還有一個更根本的錯誤,那就是有沒有對症下藥去解決問題呢?

其實沒有。社會大眾還是不能理解這是登山前要有所準備的問題,這個背工在知識上沒有準備好,所以迷途沒處理好;而他在裝備上,非常可能也沒準備好,所以即使是夏天,也沒機會保命等到救援到來。社會大眾看了一齣戲,一群人瘋狂指責那個拆路標的老外是兇手,然後雪羊給了一個看似合理又很跳脫的理由——讓新手背工一個人下山的惡質文化。但社會大眾還是什麼教訓都沒學到,他們不會知道登山要學習,不知道要先看先熟悉路線,不知道上山的背包裡要準備什麼,只是很高興地注意到喔原來「你們『登山隊』」有「一個人下山的惡質文化」,然後強化了對於獨攀的污名化。

什麼「登山隊」?「天馬登山隊」他們是個協作供餐產業,是個商團,還有經營旅行社,社會大眾真以為那是「登山隊」?這誤會可大了。天馬不是打算一次性雇用這個背工好嗎?這整件事其實是一個商業體,對於員工,給了什麼職前教育,還有他的職安規範問題啊。

而供餐產業的應對方式,可想而知也就是在未來,讓他們認為的新手背工有一個人陪著他,完成他第一次的下山。接著他的第二次下山又會變成第一次的一個人下山,「一個人」這件事並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只是延後了一次。

因為背工的工作內容還是一模一樣啊!他總有一天就是得一個人下山。而他那一公斤一公斤的算法,就是不包含他的保命裝備啊。就像為什麼他得自己一個人趕下山,那些時間,就是他自己的錢啊。多背了保命裝備,不算錢,而且看起來就很遜。

他們的登山準備,他們的內部教學有機會改變嗎?他們會全面要求學習使用離線地圖嗎?我想都不會。次文化要改變,沒那麼容易。有多少企業會自己花錢進行改革?

唯一會改變的,就是「我不願讓你一個人」,那第一次,只有第一次,我們就兩個人在一起吧。

而雪羊把天馬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把問題帶向讓新手背工一個人下山的惡質文化,社會大眾的理解就是,原來問題就是「一個人」,兩個菜鳥什麼都不用學不用準備,只要一起去爬山就安全了?當兩個能力不夠準備不夠的人決定在一起,世界就改變了?

我不願讓你一個人,承受這世界的殘忍。

喔,要死就一起死?

這真是好感人的文青式解決方案。

如果你想要的不只是文青式解決方案,而是真心不想成為迷途致死或失蹤事件的主角,那我會推薦你看一下我這半年所進行的〈迷途啟示錄〉這個實驗。從這個實驗,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真正可以降低迷途事件致死數字的機會。

當然,協作產業的改革還是該做,不好的次文化也應該要改變,只是那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了。而我始終認為,員工會流動,老闆不會做虧錢的投資。職訓這種事情,還是教給政府或者第三方來做,比較有機會成為一個有品質的可永續的體制。

登山技能層面的延伸閱讀

迷途問題政策分析層面的延伸閱讀

前情摘要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