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痕山林的謊言/負責的登山客
在講綁布條,路標是有技術的,這一題的時候,有些網友就回應了,說我的觀點是步道山徑的設計規劃,當然跟一般使用者的想法不一樣。
這一篇,這現象會更明顯。你必須跳脫,站在整個國家的角度,才能理解我在說什麼。
我們社會大眾對於山的美,是以稀有性來評價的。
高山的特殊,在於植被比較不是那麼高密,有展望,像外國溫帶,給我們進步的聯想。
國人對於高山的狂熱,主要是來自於觀光的想像與期待。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高山的植被比較不是那麼高密?
有一次我跟朋友77說到,玉山國家公園在海拔3500以上都是「特殊景觀區」不是「生態保護區」,這些通盤檢討的委員也是知道最上面植物動物不多的。
但他糾正我,他說,那裏的植物動物不多,整個生態系卻反而是最容易受到外力擾動的。
我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就是排遺跟廚餘。
他說的沒錯,我們登山者怎樣都是生態環境的一個擾動者。
而高山的植物動物不多,就是因為溫度低,生物生產力低,但也正因此,登山者帶來的擾動會更難復原。
有網友也講到一個長久以來我秉持的觀點,登山的人不該講「無痕山林」,因為你一定有痕,你要講「無痕山林」,最後就會有人跟你要求「無人山林」,不准你入山。
台灣的登山圈子一直就是很蠢,沒有看透這件事,喊「無痕山林」這句謊話,喊得好大聲。
我很高興講了這麼久,終於遇到少數有相同見解的。
不能無痕,就要減痕,這樣才能建立登山活動的正當性。
而怎麼減痕?當然就是要減在影響最顯著的地方。
答案就是,高山最需要減痕,尤其是排遺跟廚餘。
你真的去問生態圈子的,請他們放下對登山者的惡劣印象,真的好好來談怎麼改善,那答案應該是一樣的,最核心就是要減少對於高山地區的擾動。
登山是運動與觀光的結合,他是一個光譜。而我們以前爬高山是要有體能篩選的,他偏向運動。現在這十年隨著供餐體系的成長,爬高山開始倒向觀光,人變多了。
人多了,擾動就變多。
而這些觀光的人有多少比例會進階成為更有能力的登山者?我看到的感覺是很悲觀的。
但整個社會輿論卻認為高山觀光的問題,是因為少數的「登山者」所造成的,他們不知道很大比例被生態圈子所批判的問題,是這些觀光人潮所帶來的。
而這些觀光人潮就來自於社會大眾。同一個人,他被帶上高山去觀光,他就是問題的源頭,但下山轉身一變,他又是一個批判高山觀光亂象的人。
你想想,那個拔路標發文炫耀控訴台灣人落後不環保愛用塑膠的老外,不就是這樣的?
所以我說,他就是一個觀光客,他沒有看透事情的本質,不了解整個脈絡,就只想很高傲地指導落後的台灣人。
未來該怎麼做?
我同意生態圈子的觀點,我們應該控制登山者自己對於環境的影響,成為一個responsible,也就是負責任的遊憩者。
但宏觀來看,這就表示,登山活動,在高山地區,不能倒向觀光,而應該要更偏運動一些。
你的宿營地點是在比較低海拔的地區,但是利用自己快速運動的能力,來回高海拔區域,減少自己在高海拔區域製造排遺跟廚餘的機會。
用大家更聽得懂的話來說,就是,高山一日單攻或者fast packing才是未來主流,高山山屋住宿應該要減少。
山岳觀光,設想的場域不應該是高山,重點,人次的成長,場域應該要放在中級山與郊山。
而實際上,整個過渡的規劃跟不同層級使用者的進階路線(migration path)也有在談,也有在動。
高山山屋也不是完全消失,至少大眾化的那八個(排雲、九九、七卡、369、天池、向陽、嘉明湖與檜谷),不但不會消失,四五年後改建完成了,還會有更好的機能——在改建的同時,如果可以有營運運補線,就會保留。對,以後應該有好幾個山屋會有運補索道,餐點是直接在山下做好,只有送上去加熱的。劉克襄要的文青高級餐點,就會這樣解決。
最核心就是回應生態疑慮,可以把排遺跟廚餘運下山。但對於社會大眾來說,這些地方就是高山觀光櫥窗,你要喝可樂或冰啤酒都不是問題,怎麼文青假掰還聽交響樂,隨便你。那些幻想歐美日本高山山屋的,也就是這樣圓夢了。
但在這些櫥窗之外的高山地區,就應該盡量荒野化,變成高山一日單攻或者fast packing的場域。你要去那些地方,就要學習,就要強化自己的能力,體能好,懂山,會做準備,懂得如何減少對於生態環境的衝擊。
而大多數人的登山,或說運動與觀光場域,應該要從中級山還有郊山的登山輔助系統改善,精緻化,來著手。
這些地方的生物生產力,可以讓登山者帶來的擾動更快復原,因此他就有比較高的承載量。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說,應該至少要有一半的錢是用在郊山的步道山徑上面,這才是人次最多,也比較沒有環境衝擊疑慮的地方。
但我們現在絕大多數的登山相關經費,都是在高山蓋山屋,連高山步道維護分到的都不多,那就更別提官員沒人想管的郊山步道了。這是個大問題。
以上這些理念,其實你認真跳脫去想,沒什麼好爭議的。
不能接受,那單純就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影響。但如果說這是長遠的規劃,二十年以後你也不可能在山上賺錢了,甚至也不爬山了,站在整個國家社會的角度去想,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我不覺得山友的意見歧異很難解。
現在真正很難解決的,其實是社會大眾的矛盾。
一邊幻想著不要練身體,很輕鬆可以去高山觀光,有山屋當成廉價旅館,一邊又痛罵「你們登山客破壞生態環境」,真是精神分裂,這根本就是自己罵自己嘛。
延伸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