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格爾的八千米登頂集點談「媽寶國」的「開放山林」、探索未知與產業創新

台灣女子曾格爾,立志要在她年滿三十歲之前,蒐集完成地球的十四座八千米巨峰攀登。個人的夢想無須質疑,這是馬斯洛需求論第五層的「人生自我實現」,旁人大可給予祝福。但是,以她繼承的財力,她在國內發起的募款與媒體的行銷,卻讓人感到錯愕。為什麼耗費數千萬蒐集到的個人旅程紀錄,被當成一種「台灣之光」?國人還應該贊助?

台灣的登山活動,在運動與精神層面的發展,早已陷入了困境。而台灣這根深蒂固的「媽寶國」文化,就是我們國家在「探索未知」與「產業創新」方面停滯不前的真正關鍵。

這樣的結論太跳躍嗎?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登山,是「觀光」與「運動」的混合活動。當比例上倒向「觀光」,它的「探索未知」程度是比較低的,觀光客去登山覺得自己在「冒險」,說穿了多半是能力與準備不足而已。但是當比例上倒向「運動」,登山可以是一種「追求極致」的「冒險」,凸顯「人類迎向未知的勇氣」——比方說八千米的低氧環境,人類可以有怎樣的運動表現?比方說越野跑,在這條山徑上人類可以跑到多快?比方說溯溪,在這深邃的峽谷,強勁的水流沖刷之下,人類可以用怎樣的攀岩技術、智慧和勇氣去平安通過?

這些都是未知的領域,但探險家前仆後繼地嘗試,引領全人類一點一點地突破。而大航海時代的冒險,雖沒有找到一堆黃金,卻奠定了今日世界的財富分布基礎。

大航海時代的冒險,是由國家以特殊商業體的方式發動,例如著名的「東印度公司」。時至今日,商業體系還會不會參與「追求極致的冒險」?

會。比方說Nike贊助的馬拉松跑進兩小時計畫。Nike挑選了當代馬拉松競賽的常勝王者Eluid Kipchoge等人,代表全地球的人類出戰。Nike為他們客製化戰靴,讓研發許久的特殊泡棉搭配碳纖維推進板技術上場助攻,接著也安排了雷射投射配速車,還招募一票菁英跑者陪跑營造出競賽感。破二計畫2017年第一次嘗試差了26秒宣告失敗,到2019年第二次嘗試,Eluid Kipchoge才成功把人類的馬拉松成績推入兩小時內。之後,Nike把這跑鞋科技變成產品,像我這樣的市民跑者幾乎都得掏錢跟上。阿Q地想,我們都贊助了這個在運動和商業上同時取得成功的破二計畫。


回過頭來看,台灣女子曾格爾的夢想。有些人說,以她的財富,願意嘗試登頂八千米山峰,那就是一種冒險。這我完全同意。但是,如果要說這是一種「台灣之光」,台灣人應該贊助她,應該要用媒體報導來榮耀她,我就不同意了。

也有一些台灣的登山者,不是那麼富裕的登山者,沉迷於八千米登頂的世界。當代最成功的一位是呂忠翰,他被韓國團隊認可為一個體能接近雪巴的男人,時常邀請他加入他們的攀登計畫。

用自己的錢買登頂門票,跟被專業者選去當隊友,哪個才是比較好的「台灣之光」候選人?

確實,曾格爾和呂忠翰的八千米攀登都有冒險的成分。但是有商業團隊全力守護她的性命,相較於他只有薄弱的支援,主要得靠自己,試問那一種是比較獨立的,迎向未知領域的冒險?

平心而論,有錢人的冒險從來都沒有比較簡單,不過,那不是發生在山上,而是在商場。


商場上,充斥著未知領域,每一項革新的劃時代產品,都是一場豪賭,可能大賣,也可能大虧。老闆能依賴嗎?他可以當個媽寶說:「媽,救我,我壓力好大不能做決定!」請問哪個老闆能夠不獨立冒險迎向未知?

當年有誰可以預測,Nike的破二計畫會不會變成一場笑話?請問這是不是冒險?


拉回來看台灣的登山活動。2015年張博崴山難事件的國賠官司一審宣判,導致2016年開始,消防單位發動了一系列立法要管制登山活動。我加入了反抗軍,成為一個政策遊說者,希望改掉這些不當的法案。而很快我們發現,造成雙方對立最根本的問題是,台灣人的「媽寶國」文化。

張博崴的家屬與一審法官,認定政府應該要對登山者的安全做出更多全方位的保障,而這倒向「媽寶國」的觀念,讓消防單位感到窒礙難行,因此發動立法反制登山者。

2019年初,山友「比基尼登山客」墜崖死亡,她的新聞佔據頭版好幾天,最後促成了「開放山林」政策。一個女性的獨立的山林冒險,雖然以悲劇收場,但她的行為感動了蔡英文總統,也感動了藍營的龍應台女士。

最早代表政府出來了解問題的張景森政委,在聆聽了我們反抗軍的意見之後,很精確地抓到了問題核心,並提出「政府不以安全為由阻止人民入山」的政策基調。他請羅秉成政委出面協調國家賠償法的修正,同時也請警政單位檢討不合時宜的入山管制。

龍應台女士和張景森政委,雖然在政治上南轅北轍,但是他們都看到了同樣的文化理念問題。我們的政府應該拒絕當「寶媽」,把該不該進去山裡來一趟探索未知的小冒險,這最終的決定權交還給人民。當然同時,人民也應該要為自己的安全負起責任,不再當一個不負責的「媽寶」。政府該做的只有提供決策所需的資訊,而態度上,要鼓勵人民勇敢地迎向未知領域,來一場冒險!開放山林,開放海洋,航向未知,航向全世界。

為什麼?因為面對未知的勇氣,這就是「國力」的來源!大航海時代的歷史,早就清楚告訴我們這結論。


我們看到外國年輕人駕著小飛機或小帆船環遊世界,當然他家族的財力一定驚人,但他們有錢人鼓勵自己的小孩,用獨立冒險的方式去看遍這個世界。這些人希望小孩一輩子一直玩嗎?當然也不是,但他們把玩樂與迎向未知的冒險,都當成學習的一部分。

曾格爾的夢想就帶有這樣的味道,我感到非常驚艷,台灣的有錢人終於進化了。

雖然我絕對不支持她的募款,還有媒體上操作的「台灣之光」,但曾格爾的未來令人期待——我不是期待她成為一個登山家,而是期待她成為台灣版的Elon Musk(特斯拉電動車的老闆,一個很有想法的企業家)!


講到產業升級與創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林百里先生的發言,他覺得問題是政府沒有培養出足夠的創新人才。

什麼啊!又都是政府的錯?政府應該養出一堆有創意的人才,然後讓他們為資本家的企業貢獻營收,是這樣嗎?

這真是典型「媽寶國」文化,產業升級和資本家賺錢與否,通通都是政府的責任。

在電子產業有兩家傳奇公司,AT&T有個Bell實驗室,而IBM有個Watson實驗室。那真的是個研究單位耶!他們的研究,並沒有設定第一時間就要賺錢。也有很多公司沒有設立這樣的純研究單位,但本質上就鼓勵天馬行空的創新,像是3M公司各種奇特的膠的研發,最後演變出無痕掛勾這個熱賣商品。

在國外,產業升級和資本家賺錢與否,通通都是人民自己的責任,政府根本沒有在管。

台灣的創新人才真的不夠嗎?我們的教育真的還太弱嗎?

其實我們弱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還有對於世界的視野。根本問題是,我們的主流觀念就是代工賺個位數百分比的利潤,而不是冒險創新追求豪賭的豐厚成果。

扣掉晶圓代工和電子系統代工,台灣的科技產值所剩無幾,我們的軟體產業和系統設計都很弱。但這兩塊其實才是歐美先進國家的主要科技產值,而這兩個產業領域確實都是成王敗寇的豪賭。

回頭看歷史,台灣的科技產業,其實是日本扶植起來的。一開始他們就看中了台灣人勤勞又可教的特質,把生產代工轉移到台灣。而台灣人接著把這些生產流程轉移到各種電子產品,成為電子代工王國。

當這種代工型態商機被中國抄去,走到沒路了,台籍資本家回鄉的選擇是買豪宅放著養蚊子。因為他們覺得產業升級和資本家賺錢與否,通通都是政府的責任。這真是典型「媽寶國」文化——「媽,你要保證我會賺錢啊!」

這種文化之下,台灣什麼時候能出現一個Elon Musk這樣的人物?


再回頭來看台灣的登山環境。阿Q一點來說,在觀光文化入侵這方面,我們跟世界是同步的。曾格爾為什麼有可能在她年滿三十歲之前,蒐集完地球的十四座八千米巨峰攀登?那是因為八千米登峰的觀光體系已經發展起來了。她不是一個橫空出世的登山家,她只是一個瘋狂投入的客戶,如此而已。

世界的登山環境被觀光文化入侵,台灣的登山環境也是。從2012年開始,商業登山蓬勃發展,政府的管理跟不上,野戰餐廳到處開,搭配不收費不管理的避難山屋,吃住都可花小錢解決,無法獨立在山林之中安全活動的觀光客,一批一批湧入。

他們的安全問題是誰處理?在國外,你要自己付錢,但是在台灣,觀光客沒準備好就闖入山林,安全的成本最後外部化,丟給了政府,丟給了消防單位。爬山遇到安全問題,毫不遲疑打電話叫消防上來,或甚至開口要求搭直升機回家。在台灣的「媽寶國」文化之下,消防單位只能立法要求管制登山活動。

蘇院長開了個記者會,大規模宣示國家要「開放山林」之後,我們發現民眾對於政策的解讀還是完全「走鐘」的。

開放山林的本意是「政府不以安全為由阻止人民入山」,但是政府沒有要當「寶媽」,保證人民入山之後的安全。安全是從事這項活動的人民,他自己的責任。不過在台灣的「媽寶國」文化之下,民眾的解讀卻是,台灣的山上新開了很多風景區,很多遊樂園,我們人民什麼都不要準備,就直接闖進去玩吧。

這,確實也是冒險,但卻是一種義和團式的冒險,無腦的冒險。這確實也是迎向未知,或更精確地說,是迎向無知。

一個典型的說法是——「政府都說開放山林了,難道只有你們那些有能力的專家可以進去,我們就只能去風景區?」

不然咧?因為你不想學習,不想練身體,不願意改變自己去具備獨立在大自然裡面安全活動的能力,接著就要政府幫你改造大自然,變成一個又一個的水泥化風景區?

這就是台灣的「媽寶國」文化之下,某些民眾對於「開放山林」的理解——我們政府萬能,人定勝天。


奇怪,台灣跟美國一樣都是移民國家,為什麼觀念差這麼多?

在登山方面,我偏向從事探勘型態的活動,最近我跟著學長在看淡蘭古道的議題。大約1700年到1895年之間,來自福建廣東的漢族移民陸續湧入,山林一片一片被剃頭,成了茶園,再變成了家園。我們看到好幾個古墓,墓碑上沒有任何一個字。我的詮釋是,他的子孫為他做了所有可以做的,他們知道一個墓應該有的樣子,但他們不識字,也找不到識字的人來幫忙,所以就變成這樣,透過口述,一代又一代傳承這個無字的古墓,每年清明都回來上香。

移民勇闖黑水溝,對抗來自大自然的威脅,對抗來自於原住民出草的威脅,用盡一切手段與力量,安身立命,延續香火。在那個時代,生存就是一連串的冒險,一連串的迎向未知。

政府保護?三不五時在分類械鬥,漳泉粵互殺,沒有發生民變就很太平了,還期待政府保護?

台灣人是什麼時候從勇於冒險而好鬥的移民性格,轉變成現在的「媽寶國」呢?

日本的治理,皇民化,改變了一切嗎?沒有。在日本戰敗後的混亂時期,我們看到商人囤積居奇大賺一筆,而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的時候,還有一批沒有順從的菁英分子被殺掉,著名的228事件。

1949的數百萬移民,扣除被拉伕的不識字年輕農民,其實有很高比例是當時中國的菁英,不管是所謂高級外省人,或者不是那麼高級的外省人,都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菁英。但是他們歷經戰亂,歷經白色恐怖,歷經威權統治,放棄了知識帶來的反動性格,只想要一生平平安安活著。

不乖的就殺,最後全部都成了順民,而在解嚴後,政府變了,人民也變了,順民成了刁民,成了政府的「媽寶」。


解嚴了,但文化跟不上的問題才剛開始。

明明是小政府的稅收,卻要扛起人民對於大政府的期待——我要進去山林裡面玩,政府你要負責把它改造成一個又一個的風景區。因為我有繳稅,你要給我更多免費的山屋,你要給我免費的搜救,保證我的安全,最好還有免費的直升機接送。

這就是某些國人對於「開放山林」的想像。

登山,是「觀光」與「運動」的混合活動。當比例上倒向「觀光」,它的「探索未知」程度是比較低的,觀光客去登山覺得自己在「冒險」,說穿了多半是能力與準備不足而已。但現在,台灣的「媽寶國」文化,正在把登山拉向「觀光」,而台灣的登山活動,在運動與精神層面的發展,早已陷入了困境。

當我們把曾格爾的八千米觀光登頂集點當成「台灣之光」,我們不就是在認可這種等級的「冒險」,是值得歌頌的?但這樣的冒險,真的是迎向未知,或是迎向無知?

請問曾格爾有什麼專業去決定哪一天適合登頂,她真有能力安排整趟登頂的架繩與物資運補細節?沒有,她就是個客戶,來觀光的客戶。

她不是一個登山家,她不是一個專業運動員,不是登山領域適合被崇拜追隨的典範。


但我對她卻有更多期許,在作為一個資本家方面的期許。

這陣子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先生說了很多話,而我的登山社學弟特別分享了其中一段,關於美國國歌的部分。

「最自私的正是美國人,他們每一個人都熱愛自己的自由,也就是為了這些自私,才用生命去保護自由,才讓他們自己變成勇士。」

這句話美國國歌重複了四次——「我們的國旗正飄揚,在這自由的土地,在這勇士的家鄉!」

自由,創新,迎向未知,勇敢冒險這些事,其實是相關聯的。


創新不一定很複雜,它其實可能就在很小的地方,但是你要夠好奇,才會注意到它。

有一次我被一家台灣軍火相關公司叫去當技術方面的外包協力,案子根本八字沒一撇,他也沒付我錢,但人家老美工程師要來,我就被叫去裝個樣子。

那是一個飛機上面的液晶螢幕。我看了技術規格,發現他有一個特點是,因為高空溫度低,他的背光要預熱,不過那是LED背光發展起來之前的問題了。後來人家老美工程師來了,我就去套話,他看我工程上不是個傻蛋,卸下了心防,講了一些小故事。他說,有一次他們運過去的產品都破掉,後來才發現還有氣壓的麻煩,要做一個洩氣閥。

天啊,關鍵就是這麼小的地方,一般人賣20美金的液晶螢幕,他為什麼可以賣一萬美金,就因為他知道那個應用的特殊需求啊!

這個案子後來沒成,台灣的國力要涉入全球軍火產業,作夢。


其實台灣不是沒人在做這種小創新,但主要並不是在護國神山台積電,大多躲在紡織、工具機或自行車那些沒有那麼耀眼的產業裏頭。

我知道,台灣的電子業轉型,就應該要找到很多這種小的創新,很多一億到十億加起來,那就是下一座護國神山。不過這種題目超級難找,顯然不是資本家看得上眼,也不是他們的知識容易去理解的。

回頭來看林百里的觀點,政府沒有培養出足夠的創新人才。喔,你覺得是教育的問題,人才沒有知識可以創新,還是台灣的「媽寶國」文化所造成的問題呢?


作為爸媽,作為「媽寶國」的國民,我不知道該不該給小孩這個觀念——你要一生平穩,去當個醫生被健保壓榨,去台積電上班賣肝,去當老師寫無用論文。

自由,創新,迎向未知,勇敢冒險這些事,很可怕。你看看為了追求自由,多少菁英被殺掉。創新,你可能大賺,也可能破產。迎向未知,勇敢冒險,唉不要找死啊!

但是如果不擺脫「媽寶國」文化,台灣的未來在哪裡?張忠謀說得坦白,台積電的優勢就是台灣的人力成本,或者說工程師的肝。如果這個優勢被打破,台灣的下一座護國神山在哪裡?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穩,但是誰來帶領台灣擺脫「媽寶國」文化的荼毒?我們的國力,是會走向更強盛,或是在全世界發現晶片生產地應該分散之後,自此衰敗?


曾格爾,妳有錢,妳敢冒險,但是妳可以進化你冒險的層次,勇敢迎向真正的未知。蒐集滿十四座八千米巨峰,這實在太小兒科了,妳要不要挑戰一下,成為台灣的Elon Musk?若能幹掉郭董等等一票代工產業的老男人,把台灣帶到歐美冒險創新的境界,妳絕對會成為貨真價實的台灣之光。



留言

熱門文章